首页 >  滚动 >  正文

文房之秘 藏于微末——中国古代熏香中的“隔火片”

2023-08-25 09:05:11 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

(资料图片)

作者:袁晶 马一

人类对香味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从埃及、两河流域到印度、中国,几乎所有古代文明都以香料作为祭祀的材料,焚烧香料产生的烟雾缥缈升入高天,将人的意志与遥远的“天意”联结起来。香料所产生的令人愉悦的气味,被认为同样可以愉神。

隔火熏香:从“取烟”到“取味”

古代中国的熏香以祭祀为源头,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熏香成为一种介于世俗享受与祭祀之间的习惯,半在天上,半在人间。一方面,焚香依然是祭祀的重要形态,它被纳入“礼制”,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仪式规范的一部分;另一方面,贵族们在生活中也普遍使用香料。汉代贵族使用一种镂空山形盖的熏炉(后世称为“博山炉”),香料燃烧产生的烟雾从镂孔中透出,熏炉模拟了海中仙山云雾缭绕的姿态。山代表永恒与“长生”的渴望,而焚香产生的烟雾与气味,则一半是“仪式”,一半是“爱好”。

在贵族竞夸豪富,以奢侈为风尚的魏晋时期,古典香事变得更加重视世俗功能性。在室内生活场景中,过多的烟雾始终令人厌烦,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,大量吸入有害气体也影响健康,于是“隔火熏香”诞生了。人们在香炉中铺满香灰,将烧热的炭埋入香灰中,再在香灰表面放置一个承载香料的“隔火片”——香料在“隔火片”上加热,称为“爇”。这样的熏香方式也叫“非烟香法”,它作为生活用香优点极多。一则通过隔火加热,香料的受热温度降低(大约在80至210摄氏度之间),贵重的域外香料如沉香、檀香、龙脑等可以使用得更久,这使熏香更具有经济性。二则直接焚烧产生的烟雾几乎消失,室内只留下氤氲香气,熏香于是变得更加清洁和风雅。再者,有许多香料在中低温区还有草木、花果的清香,直接点燃后只剩下燃木的味道,隔火熏香实际上也拓展了香料的选材范围,丰富了传统香事的内涵。

魏晋以后,“隔火熏香”一直是中国传统香事的主流,即使到了明代,更简便的线香开始流行,它的主流地位也一直维持到清中期,可谓生命力长久,这与它的诸多优点是分不开的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