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的回答也是深得刘备满意:"臣定当尽全力辅佐太子,献忠节至死"。
魏蜀吴领地分布图
【资料图】
蜀国灭亡时间最早。从魏、蜀、吴三国互相制衡到蜀国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来自于关羽大意失荆州,蜀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领地,打破了三国相对制衡的局面。
关羽
刘备
诸葛亮
谓亮曰:"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"亮涕泣曰:"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"--《三国志.蜀书五.诸葛亮传》
刘备简简单单的一段话,却把自己的权谋之术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刘备对诸葛亮先给予一番肯定,表示自己对诸葛亮才华的欣赏。君主对臣子有此等评价,可以说把诸葛亮的地位提高到一个高度,也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。
前面刘备说的这句话,也只能算是托孤之前的一阵寒暄,也可以说是商业吹捧,当然诸葛亮的才华,也的确配得上这句话。
我们暂且不说诸葛亮是否有心篡权,就算诸葛亮有篡权的想法, 刘备的这些话算是彻底断了诸葛亮篡权的想法。
这些话在表面上体现出刘备愿意把江山托付给诸葛亮,甚至诸葛亮可以自取江山。实则不然,如果这句话出自蜀国大臣的嘴中,觉得后主刘禅并无能力称帝,那么可以拥戴诸葛亮为蜀国君王,那个时候诸葛亮挽救蜀国称帝也是顺理成章,。但是这句话是从刘备的口中说出,就改变了这句话本身的性质。
刘备这句话是在处理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,表明了二人是君臣的关系,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,绝对的忠臣。当时的儒家思想,忠,既要忠于主公,也要忠于主公的子嗣。忠臣不会有篡位的表现,只能尽力辅佐。
诸葛亮的这句话,不折不扣的表明了自己对对太子的忠心,也让刘备可以安心。诸葛亮也确实是这么做的,为蜀国鞠躬尽瘁,即便是活活累死自己也要延续汉祚。
刘备"白帝城托孤"是最后的权谋之术,而诸葛亮的忠心,让他不得不"中计"。
有话说: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,对刘备与诸葛亮的这段对话予以高度评价。
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而心神无贰,诚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也。--《三国志.蜀书二.先主传》
其实刘备与诸葛亮确实是君臣鱼水情,但是君臣的关系又是非常微妙的,不能以常人的情感去揣摩。
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,诸葛亮帮助刘备安天下;刘备对诸葛亮极其信任,诸葛亮对刘备也极为忠诚。
刘备临终前"白帝城托孤"的权谋之术,也仅仅是为了江山,逼不得已而为之。
参考文献:《三国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