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后不要急着走,毕竟小编忙活这么久,点点关注小编祝您票子是多多的有。
(资料图片)
小编知道自己的文笔还不够好,所以请看完后,给小编提点建议,谢谢!
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大帝刘彻十六岁登基,当时,汉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。在国内,父亲汉景帝刘启刚刚平定了"七国之乱"便匆匆离世了,把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交到了刘彻的手里。北方的匈奴族不时地南下袭扰汉朝的边城。虽然,刘彻成为了汉朝的皇帝,但是手中并没有实权,真正掌握汉朝大权的是景帝的母亲窦太后。
武帝刘彻年轻的时候虽然有很多想法,但是在祖母窦太后的监护下,没能得到施展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消极沉沦,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发现日后可用之才。这其中最大的发现,就是日后的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"卫青"。据说,当时刘彻到姐姐平阳公主府上游玩挑选妃子,看中了歌女卫子夫并临幸了她。之后,意外发现了当时正在马厩工作的马夫卫青,经过一番交流后,武帝慧眼识英,将卫青带入宫中稍加培训,以备后用。
窦太后死后,武帝执掌了汉朝的大权,他在稳定国内的基础后,第一个想法就是平定北方的匈奴部落。这时,被雪藏的卫青是武帝想到带领兵马的第一人选。当时的卫青没有丝毫战功,作战经验也为零,不能让当时的将领心服口服,这其中就有"飞将军"李广。随后,卫青的指挥和军事天赋用事实折服了众人,在卫青的带领下,汉朝军队成功的打败了匈奴部落,让匈奴人不敢再轻视汉朝的威严。
经过几次大战,汉朝让匈奴褚部落自顾不暇,无心再骚扰汉朝的边境。这其中,一个神话般的大将军出世了,他就是武帝的心头肉,一个可以接替卫青的人"霍去病"。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,他的军事天赋很快就被武帝看中,并对其进行培训。霍去病用兵灵活,注重方略,不拘古法,勇猛果断,善于长途奔袭、快速突袭和大迂回、大穿插作战。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,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。在两次河西之战中,霍去病大破匈奴,俘获匈奴祭天金人,直取祁连山。在漠北之战中,霍去病封狼居胥,大捷而归。种种事实证明,他并没有辱没武帝的寄托,才能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施展。
可惜的是,霍去病在24岁便因病去世了,他的离世让武帝悲痛欲绝。在武帝眼中,一个大将军"卫青"是不够的,当卫青老去,只有霍去病能接替他的位置。然而,霍去病离世了,何人能接替卫青?
武帝的想法是对的,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离世后,汉朝确实没有一人能接替他的位置。
当韩磊的那首歌《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》响起后,夜深深梦缠绵人沉醉,既然离别难免今生何必相会?今生何必相会!流星闪过莫须伤悲……听了这首歌,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当时武帝的痛心与担忧。
武帝晚年犯了很多错误,其中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诬陷了太子刘据,并直接导致刘据的自杀身亡。当时,刘据为政宽厚,屡屡平反,深得民心。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,是卫青的亲外甥,和霍去病是同辈的"亲戚"。作为当时权倾朝天的"卫氏"家族,本应该辅佐汉朝继续强大下去的,然而,霍去病、卫青的相继离世,使这个家族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削弱。
假若霍去病没有死,而是如武帝的心愿接替了卫青的位置。那么,太子刘据会被诬陷而自杀么?我想不会。因为,以霍去病的性格,绝对不会允许有人去栽赃陷害"亲戚"刘据,以其在军中的地位和汉武帝对其的喜爱,杀一两个诬陷者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?又有哪个不知死的想去冒犯他?
既然有这么强大的外援作为保障,那么刘据就会理所应当的继承武帝的帝位。刘据是武帝年轻时与卫子夫所生,其身体状况理应非常健硕,成为皇帝后,也会宽厚施政,使四海臣服的汉朝得到极大的稳定。也就不会有汉昭帝刘弗陵即位仅十三年便匆匆离世了。
刘弗陵
汉宣帝刘询
刘弗陵之后,霍光曾废一帝并推举了另一个明君"汉宣帝"刘询即位。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。在位期间,全国政治清明、社会和谐、经济繁荣、四夷宾服,史称"孝宣之治",又称"孝宣中兴",史家称前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。然而,在刘询之后的君主却一代不如一代,有人认为这是西汉衰败的转折点。我却认为,是刘弗陵即位才导致了西汉的衰败,若刘据即位,以其才能和汉武帝的谆谆教诲,肯定会比刘询更能胜任皇帝这个角色,汉朝也会因此更加的强大下去,历史也会被改写……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