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省平阴县洪范池以北二二零国道旁,埋葬着明朝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--于慎行。纵观于慎行40年的官场生涯,在明朝官场上可谓是异类,被罢官三次,最长的一次在家赋闲17年,今天咱们就为大家聊聊于慎行。
于慎行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
于慎行年纪轻轻步入仕途,深的万历皇帝的器重和首辅张居正的提携
(资料图)
嘉靖三十七年,十四岁的于慎行补博士弟子员第一。嘉靖四十年八月,举省试第六。明隆庆二年(1568年)二月,中进士,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。于慎行二十五岁的时候,授翰林院编修,参与修《肃皇帝实录》。
于慎行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,深得万历皇帝的器重和首辅张居正的提携,由于于慎行性格耿直,再加上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,忠君爱国、维护礼制的教条,在原则问题上宁愿丢官也不妥协,导致他在官场上一生仕途坎坷。
因为张居正"夺情"事件,辞官归乡
万历五年(1577年),张居正父亲病逝,当时洪武朝有规定:官员有丁忧制度。张居正应该解职守制二十七个月,到时间了以后,才能复职。张居正害怕自己丁忧的话,改革会坚持不下去。张居正更害怕自己的权力,被别的大臣掠夺。
御史刘台首先弹劾张居正,结果被逮捕入狱。很多官员赶紧的躲避,只有于慎行自己前去监狱探望。吴中行因上疏反对"夺情",被实施廷杖。于慎行、张一桂、赵志皋等人上疏营救吴中行。张居正对于慎行的行为,感到诧异。
于慎行营救张居正全家的性命
万历十年(1582年)六月,张居正病逝。到了十二月份,于慎行被官复原职。由于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,张居正死后,很多政敌纷纷弹劾张居正。刚刚官复原职的于慎行没有落井下石,而是为张居正及其家人说情。
于慎行还嘱托丘舜对张居正八十岁的老母亲及幼子给予照顾:"居正母老,诸子覆朝之下,颠沛可伤,宜推明主帷盖恩,全大臣簪履之谊。"可以看出于慎行是一个不趋炎附势、落井下石的人。万历十四年(1586年)于慎行从礼部右侍郎升左侍郎,三年后升任吏部左侍郎,负责辅导太子。
于慎行神预言明朝兴衰
于慎行的诗歌驰誉诗坛,而且文章卓然名家,生前有"天下文章在指南"、"一代文章推北斗"的美誉。于慎行编写的《谷山笔麈》,书中记载了于慎行亲眼看到的:万历朝的人物、史事。论评经史子集、礼乐兵刑、败赋、隘塞、边防要旨。
书中神预言明朝的兴衰,朝廷无法从商业上收税,必然会把大量的赋税转嫁到农民阶级。于慎行的眼光,超越了那个时代。于慎行对于商业发展的弊端,加以改正。可惜的是,历史没有给于慎行机会。只留下一句"吾不能报国,然而争不为长"的长叹!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