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 >  专题 >  正文

曹操犯下的严重错误 没有之一 亲手造成曹家势力衰弱 每日消息

2023-03-19 09:53:38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
(相关资料图)
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曹操做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,他的一生中犯下不少错误。比如:宛城之战勾搭张绣之婶邹夫人,导致长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、爱将典韦身亡;又在赤壁之战因为战略失策导致战败,大伤元气。但是这些错误都不是导致国家灭亡的致命伤,都不是不可挽回的。曹操真正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亲手挑起了,带有鼓动性和强制性的多嫡之争。

喜欢三国历史的读者就知道,自从长子曹昂和爱子曹冲早逝后,最有王位继承希望就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亲兄弟。他二人也是曹操本人比较中意的继承人。为什么是比较中意,因为曹操拿他二人和死去的曹昂相比,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陷,比如:曹丕外宽内忌,记仇之心更甚其父,没有当君王的心胸气量;曹植意见常被他人左右,驾驭众人能力偏弱,缺乏王者统帅群臣之风范。所以曹操也一时很难诏书宣布王位继承者。于是就制定了一系列自己主导的美其名为测试的事件,从而对比曹丕、曹植兄弟二人的综合能力。

比如:曹操在两次带兵出征时,各带其中一人随行,而另一人则留守国都帮助处理政事,考察政务能力;在一次酒会上让二人各作诗一首,考察文采诗赋;在宫门布置士兵阻碍其出行,考察随机应变能力。等等,通过多达十几种的考验对比,二人互有胜负,起先是曹植占有优势,这让曹丕感到一种十分压迫的危机感,正因为这样使得原先感情较好的兄弟二人之间出现了关系裂缝。曹丕一恨自己身为长子,父王却不立自己为太子;二恨曹植偏要出来和自己争斗;三恨跟在曹植身后的那一批想借机上位的"卑鄙小人"。

其实要说曹植本意想当王,是不太正确的,做为具有"天下才有一石 ,曹子建独占八斗"之称的人,曹植一心只想在文坛上有所建树,他向往那种尽情享受诗赋酒乐的生活,无心在乎九五之尊。但是自身的选择常常受到周围环境外力的胁迫,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安排和下属的奉承。就这样曹丕、曹植二兄弟从此分道扬镳,互视对方为仇敌。

俗话说兄弟齐心,合力断金,这是寻常老百姓都懂得道理,曹操做为聪明绝顶之人,却偏偏要被背道而驰。他或许忘了其父曹嵩、叔父曹炽和曹鼎生前在洛阳是如何相处的了,而他本人也与自己的堂兄弟和睦相处。但到了自己的后代这里,却要亲手挑起兄弟之争,造成兄弟隔阂。

对于曹操这一做法,我有时是这样了解的,这就好比我们在买东西时,总是货比三家以防吃亏,当有两个都比较好的选择摆在自己面前时,会一时无法决定选择哪一个好,总认为选了这个,或许另一个更好。曹操则认为,立嫡是一件大事,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种族的命运,因此一定要拿二人比个究竟,看看谁更合适做继承人。殊不知,这一比不仅使他本人陷入了纠结,而且也疏远了兄弟两人的关系。使得在其离世后,曹丕对曹植进行步步紧逼,势欲置之死地而出心头之气。

在曹丕继位后,与其年龄相仿能协助他处理政务的兄弟只有曹植、曹彰、曹真几人,而曹植和曹彰做为亲兄弟,因为都参与过夺嫡,而不受曹丕待见,所有真正能辅佐曹丕的皇族之人仅剩曹真。这就造成了,随着时间的推移,掌握国家大权的曹氏之人渐渐缺失,大权旁落在了外姓大臣手中。如:司马懿。使得曹魏建朝仅历任四任皇帝,遍走向末亡之路。

因而司马懿在教导自己两个儿子的时候,常常拿曹氏兄弟之争做为负面教科书,让他们引以为重。

我们不曾幻想一下,假如曹操一开始就立曹丕为王位继承人,这样曹植也就不会违心的争夺王位。这样是不是就会出现,曹丕为王,曹彰为将,曹植统领文坛的一派祥和之像,那么三国历史是否就会改写了?

标签:

要闻